更新時間:2016-03-01 16:21:49 來源:大家找算命網(wǎng) 作者:八字算命大師
桓姓的來源_桓姓起源_桓姓的來歷
姓氏源流
桓(Huán)姓源出有:
源流一
源于姬姓,出自黃帝屬臣桓常,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。據(jù)史籍《姓氏考略》記載,黃帝有一個大臣名為桓常,其后裔子孫以先祖名字為姓氏,稱桓氏,世代相傳至今,史稱桓氏正宗。在史籍·后五紀(jì)·疏仡紀(jì)·黃帝紀(jì)上》中記載:“黃帝即位也,適有云瑞,因以云紀(jì)百官,師長俱以云名。乃立四輔三公,六卿三少,二十有四官,凡百二十官有秩,以之共理,而視四民。命知命糾俗,天老錄教,力牧準(zhǔn)斥,冶決法,五圣道級,闚紀(jì)補(bǔ)闕,地典州絡(luò),七輔得而天地治,神明至……復(fù)岐下,見岐伯,引載而歸,訪于治道。于是申命封胡以為丞,鬼容區(qū)為相,力牧為將,而周昌輔之;大山稽為司徒,庸光為司馬,恒先為司空。建九法,七相翌而下服度。猶且蛩蛩,常若備盜,豫若天令,令人知禁。風(fēng)后善乎伏羲之道,以為當(dāng)天而配上臺;桓常審乎地利,以為常平,于是地獻(xiàn)草木,乃述耕種之利;奢比辨乎東,以為土師,而平春,種角谷,論賢列爵,勸耕馌,禁伐厲;庸光辨乎南,以為司徒而正夏,種芒谷,修馳戒僇,發(fā)宿臧靜,居農(nóng)以戒力,以宛夏功,種房谷以應(yīng)戊己之方;大封辨乎西,以為司馬,玩巽禽,種遂谷,收谷薦祖,組甲厲兵,戒什伍以從事;后土辨乎北,以為之李,行冬斷罪,種稜谷,劋劍伐木,乃勞農(nóng),始獵殺。”按《史記》中的記載,由于那位桓常“審乎地利”,具有豐富的地理物侯知識,熟悉作物生長規(guī)律,于是向黃帝講述了土地耕種之利。這是一個協(xié)助黃帝促使人類從原始漁獵的蠻荒狀態(tài)向農(nóng)耕氏族社會轉(zhuǎn)變的重要角色。但古史中沒有關(guān)于他為官任職的更詳細(xì)記載。
該支桓氏正確讀音作wán(ㄨㄢˊ)。姬姓桓氏族人皆奉黃帝臣子桓常為得姓始祖。
源流二
源于姜姓,出自春秋時期齊國國君齊桓公,屬于以謚號為氏。據(jù)史籍《通志·氏族略》記載,春秋時期,齊國君主齊襄公姜諸兒執(zhí)政時言行多變、政令不信,國政混亂不堪。齊襄公有三個弟弟,分別是公子糾、公子小白、公子彭生。當(dāng)時公子糾的老師管仲預(yù)感齊國將發(fā)生大亂,通知了好友鮑叔牙,于是諸公子們紛紛外逃,公子糾逃到外婆家魯國,公子小白在老師鮑叔牙的保護(hù)下逃到了莒國。
周莊王姬佗十一年(齊襄公十二年,公元前686年),大臣連稱、管至父伙同齊襄公的堂弟公孫無知弒殺了齊襄公,公孫無知自立為君。由于公孫無知曾施暴虐于大夫雍廩,第二年(公元前685年)春天,雍廩乘魯莊公姬同派軍伐齊國之機(jī)刺殺了公孫無知。一時間齊國無君,舉國上下更加混亂。通過眼線得知此情況的公子糾和公子小白,俱連夜回趕,以爭奪君位。當(dāng)時,魯莊公發(fā)兵護(hù)送姜小白的哥哥公子糾回國,并派管仲帶兵堵截住了從莒國到齊國的路,兩公子相遇,管仲一箭射向公子小白,結(jié)果射中了公子小白的衣帶鉤。當(dāng)時公子小白假裝中箭倒地而死,于是管仲派人回魯國報(bào)捷。魯莊公覺得公子糾沒有競爭對手了,就慢慢地護(hù)送公子糾回國,過了六天才到齊國都城。而公子小白早已由鮑叔牙陪同,日夜兼程趕回齊國并由大夫高傒立為國君了。公子小白,就是著名的春秋五霸之首齊桓公。姜小白在位期間(公元前685~前643年),“九合諸侯,一匡天下”,齊國國勢發(fā)展到顛峰狀態(tài),但他死得很慘,是被寵臣給活活餓死的。作為謚號,“桓”字是“古之君子,卽戎忘身。明其果毅,尚其桓桓”之義,按古代《謚法》的規(guī)定:“辟土服遠(yuǎn),克敬勤民,皆曰桓。”姜小白因此得到了周王室賜予的謚號“桓”,歷史上稱為齊桓公。
在齊桓公的后裔子孫中,有以先祖謚號為姓氏者,稱桓氏,世代相傳至今,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。姜姓桓氏族人皆奉齊桓公姜小白為得姓始祖。該支桓氏正確讀音作chūn(ㄔㄨㄣ)。
源流三
源于子姓,出自春秋時期宋國國君子御說,屬于以謚號為氏。據(jù)史籍《通志·氏族略》記載,宋國有個國君叫子卿,原名叫子御說,是宋湣公(宋閔公)子捷之弟。
周莊王姬佗十五年(宋湣公十年,公元前682年),大夫南宮長萬因受到君主戲弄和侮辱,忿殺宋湣公,立公子子游為君。其他諸公子借曹國軍隊(duì)反擊,殺公子子游,立公子子御說為君,是為宋桓公。子御說寵妃甚多,生有七個兒子:子茲甫、子目夷、子三種、子四魚、子五蕩、子六鱗、子七肸。一直到周襄王姬鄭元年(宋桓公三十一年,公元前651年)春天,子御說病逝,由長子茲甫繼位,也就是后來鼎鼎大名的春秋五霸之二、愚仁宋襄公。子御說在位期間政績平平,但他“克敬勤民”,宋國家也很平穩(wěn)無奇,因此他逝世后也得到周王室賜予的謚號“桓”,歷史上稱為宋桓公。在宋桓公的后裔子孫中,有以先祖謚號為姓氏者,稱桓氏,在史籍《姓氏急就篇》中顏師古就注云:“宋桓公孫鱗矔為宋司徒,號曰桓子,因?yàn)槭涎伞?rdquo;在史籍《唐書·宰相世系表》中也記載:“宋桓公之后向魋亦號桓氏。”在史籍《姓纂》中亦記載:“又宋桓公之后向隨,亦號桓氏。”該支桓氏世代相傳至今,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。
子姓桓氏族人皆奉宋桓公子御說為得姓始祖。該支桓氏正確讀音作chūn(ㄔㄨㄣ)。
源流四
源于烏桓族,出自漢朝末期烏桓民族,屬于漢化改姓為氏。南北朝時期,北魏王朝的鮮卑族中有烏桓氏。烏桓,亦稱烏丸、古丸、烏延,是東胡系統(tǒng)的古代民族之一。其民族語言與鮮卑民族相同,皆屬東胡語言的分支,無文字,刻木為信。東胡民族的強(qiáng)盛之時,烏桓與鮮卑同為其重要成員。到了秦、漢之際,烏桓民族主要活動于饒樂水一帶,其地東鄰挹婁、夫余、高句麗等,西連匈奴,南與幽州刺史所部相接,鮮卑族居北,烏桓族居南。
秦子?jì)朐?漢高祖元年,公元前206年),匈奴王冒頓單于消滅了東胡人聯(lián)盟。東胡人中的一支向北敗退,來到科爾沁草原的中心地帶的烏桓山下定居,這就是烏桓。據(jù)史籍《后漢書·烏桓傳》記載:“烏桓者,本東胡也。漢初,匈奴冒頓滅其國,余類保烏桓山,因以為號焉。”其實(shí),早在東胡人來到烏桓山之前,烏桓就已經(jīng)存在,是東胡部落聯(lián)盟中的一個部族。漢建安十二年(公元207年)農(nóng)歷9月,曹操從柳城班師。此時雨水已經(jīng)止息,濱海道可以通行了。曹操經(jīng)此路返回,途經(jīng)碣石,回想白狼山一戰(zhàn),意氣風(fēng)發(fā),寫下了豪情滿懷的《觀滄海》:“東臨碣石,以觀滄海。水何澹澹,山島竦峙。樹木叢生,百草豐茂。秋風(fēng)蕭瑟,洪波涌起。日月之行,若出其中。星漢燦爛,若出其里。幸甚至哉,歌以詠志。”最后一句中的“幸甚至哉”,應(yīng)該是曹操在征滅烏桓部落之后的真實(shí)感受。
烏桓民族,從此在歷史上消失了。族人在遷入中原后融入漢族,其中有改漢字單姓為桓氏者,另外還有復(fù)姓桓侯氏,最后還是省文簡化為單姓桓氏,世代相傳至今。該支桓氏正確讀音作wán(ㄨㄢˊ)。
源流五
源于姬姓,出自春秋時期晉國大夫桓叔,屬于以封邑名稱為氏;甘,就是春秋時期晉國的曲沃桓叔(公元前802~前731年),即姬成師,晉穆侯姬弗生(姬費(fèi)王,公元前812~前785在位)之子。
周平王姬宜臼二十六年(晉昭侯姬伯元年,公元前745年),晉昭侯(公元前746~前739年在位)把桓邑(曲沃,今山西曲沃)賜封給叔父姬成師,其后號為“桓叔”,亦稱“桓侯”,時年已經(jīng)五十八歲了,因他“好德”而得甚得封地民心。
周平王三十二年(晉孝侯姬平元年,公元前739年),晉國大夫潘父弒殺了晉昭侯,迎立曲沃桓叔。當(dāng)時桓叔欲入晉國都城為君,但其他晉國貴族反對,并發(fā)兵進(jìn)攻桓叔,桓叔只好又退回曲沃。其后晉國貴族們共立晉昭侯之子姬平為君,是為晉孝侯。
周平王四十年(晉孝侯十三年,公元前731年),曲沃桓叔去世,其子姬莊伯繼承其爵。曲沃桓叔的兒子姬莊伯十分著名,他將自己的弟弟姬萬賜封于韓原(今山西稷山),姬萬便以封地為姓氏,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韓武子,其后裔子孫在周貞定王姬介十六年(晉哀公姬驕四年,公元前453年)與魏氏、趙氏三家聯(lián)合瓜分了晉國,占有今山西南部及河南北部大片地區(qū),由此造就了后來戰(zhàn)國七雄之一的韓國。著名的清朝學(xué)者張澍在《姓氏尋源》、《姓氏辯誤》中對此皆有注解:“晉、曹、杷、皆有桓侯氏,蓋桓叔初封于桓,后封韓。”
在曲沃桓叔的后裔子孫中,多有以先祖封邑名稱、或封號為姓氏者,稱桓侯氏,后省文簡化為單姓桓氏、侯氏,世代相傳至今。該支桓氏正確讀音作wán(ㄨㄢˊ)。
源流六
源于鮮卑族,出自南北朝時期鮮卑族桓阿氏部落,屬于漢化改姓為氏。南北時期,在北魏王朝的部眾中有鮮卑桓阿氏部落,這在史籍《姓氏尋源》中記載:“后魏桓阿氏,后改鹿氏。”其實(shí),所謂“桓阿氏”就是《姓纂》中記載的“鹿桓阿氏”,實(shí)際上應(yīng)當(dāng)是“阿鹿桓氏”,這在《通志·氏族略》、《姓氏辨證》等其它史籍中皆有勘誤,正確的應(yīng)當(dāng)是“阿鹿桓改桓氏”或“阿鹿桓改桓氏,阿鹿孤改鹿氏”方為正確。
該支桓氏正確讀音作huán(ㄏㄨㄢˊ)。
源流七
源于女真族,出自金國時期女真桓赧氏部落,屬于漢化改姓為氏;隔鍪,是遼、金時期女真族的一個古老部落的稱謂,屬于生女真,女真語稱“桓散達(dá)”,以部為氏。在金世祖完顏·劾里缽統(tǒng)一女真諸部的過程中,“桓散達(dá)”被征服,并入女真統(tǒng)一體,成為后來完顏·劾里缽的兒子、金太祖武元皇帝完顏·阿骨打的附庸屬下。到了金熙宗完顏亶執(zhí)政時期(完顏·合剌,公元1119~1149年,公元1135~1149年在位),金國加速了封建化進(jìn)程,期間大量接受漢文化,女真族桓赧氏在此過程中漢化省文為單姓桓氏,后未歸滿族,而是逐漸融入漢族,世代相傳至今。
該支桓氏正確讀音作huán(ㄏㄨㄢˊ)。
源流八
源于滿族,出自金屬于漢化改姓為氏。據(jù)史籍《中華姓府》、《姓氏尋源》記載:老滿洲部族桓泰氏,滿語為Huantai Hala,世居雅蘭(今俄羅斯雅蘭河流域),在滿清時期為脫譜姓氏,族源不詳,后并入滿族八旗,清朝中葉以后多冠漢姓為桓氏、泰氏等。
該支桓氏正確讀音作huán(ㄏㄨㄢˊ)。
遷徙分布
桓氏是一個多民族、多源流的古老姓氏,但人口總數(shù)在中國的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,在宋版《百家姓》中排序?yàn)榈谒陌倭闫呶婚T閥;感赵诖箨懞团_灣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;甘希涣兴伟妗栋偌倚铡返407席,其發(fā)祥地是漢朝的譙郡(今安徽亳州);甘系脑戳饔兴模阂皇浅鲎越。據(jù)《通志·氏族略》記載,春秋時代齊襄公之弟子公子小白,曾出奔莒國;襄公被殺后,小白回到齊國繼承君位,任用管仲進(jìn)行改革,成為春秋五霸之首。死后謚號為“桓”,即齊桓公。其支庶子孫乃以謚為氏,稱桓氏。一支是齊桓公之后;二是出自子姓。其支庶子孫向鬼,以王父的謚號為氏。稱為桓魋。三是由“桓侯”氏簡化而來。周代晉國(姬姓)、杞國(姒姓)、曹國皆有桓侯,其后裔有桓侯氏,簡為桓。四是南北朝時來華的鮮卑族之后。據(jù)《通志·氏族略》上記述,齊桓公的后裔,以桓公的謚號為氏。而宋桓公的后代,也稱桓氏。另,后魏的烏丸氏亦改姓桓氏。此外,《元和姓纂》和《魏書·官氏志》也都對桓氏的出處有考證文字。由此可見,古老的桓氏家族之中,有來自山東的呂尚之后,也有發(fā)祥于河南的商湯之后,更有一少部分鮮卑族之后。望族居譙郡(今安徽省亳州)。
今遼寧省的葫蘆島市、阜新市、北票縣、鞍山市,河南省的許昌市、商丘市柘城縣,云南省的大理白族自治洲,山西省的臨汾市堯都區(qū),山東省的青島市、東營市,河北省的滄州市、獻(xiàn)縣,安徽省的龍亢縣、滁州市全椒縣,江西省的奉新縣,上海市的嘉定區(qū),陜西省的銅川市,湖北省的宜昌市秭歸縣,黑龍江省的北安市,吉林省的懷德縣、四平市雙遼縣、長春市、扶余縣,青海省,寧夏回族自治區(qū)的銀川市,江西省的宜春市奉新縣、江蘇省的揚(yáng)州市寶應(yīng)縣、丹陽市等地,均有桓氏族人分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