更新時間:2016-03-01 13:03:23 來源:大家找算命網(wǎng) 作者:八字算命大師
段干姓的來源_段干姓起源_段干姓的來歷
姓氏源流
段干(duàn gān)姓源出有:
源流一
源于嬴姓,或出自已姓皋陶之后顓頊帝高陽氏的后裔理征,本自李姓,出自春秋時期道家鼻祖李耳之裔李宗的封地,屬于以封邑名稱為氏。 據(jù)史籍《路史》的記載:“段干氏初邑段,以邑干,因邑為氏。”又據(jù)史籍《史記》中記載,春秋時期道家鼻祖老子之孫李宗,曾任戰(zhàn)國時期魏國的大將,先被封于魏國的段邑,后又封于魏國的干邑。在典籍《戰(zhàn)國策·韓策三》中的宋鮑彪本記載:“凡段干,皆魏人,今在秦。”吳補曰:“<史記>注:段、干,魏邑。”段、干兩邑皆在今山西省運城市夏縣東部,干邑就是干河流域一帶,即姚家河,干涸之后稱干河,其地稱干邑。段邑、干邑、再加上古安邑,就是完整的夏縣全境。因此,有史學家就認為段干氏是李宗的后裔子孫合其封邑名而為姓氏。如漢朝應劭在《風俗通》中記載:“段氏,段干木之后。一云:老子十三世孫名宗,事魏為將,有功封于段干,因為姓。”漢朝學者趙岐在《三輔決錄》也記載:“段氏,李老君之自出,段干木之子,隱如入關,去干字為段氏。”到了宋朝,著名的姓氏學家羅沁在《路史》中亦認為:“段干,李姓邑,初邑段,后邑干,因邑而氏。”
由此,諸多姓氏史籍就記載為:在李宗的后裔子孫中,有人將先祖的封邑名稱“聯(lián)邑為氏”,稱段干氏,后大多省文簡改為單姓段氏,世代相傳至今。嬴姓段干氏族人皆尊奉李宗為得姓始祖,且不與姬姓段干氏一族合譜。
源流二
源于姬姓,本自段氏,出自春秋時期鄭國國君鄭武公之二子姬叔段,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。段氏起源于姬姓,姬姓的始祖是黃帝。黃帝打敗蚩尤后,為他的二十五個兒子中的十二個分封了不同的姓氏,其中就有姬姓。黃帝的嫡系后裔長期以來保持著“姬”姓。黃帝的第三十一世嫡孫為鄭武公姬掘突,他是春秋時期鄭國的第二代君主。鄭武公的妻子武姜生長子莊公時難產,生二兒子姬叔段時卻很順利,因此她喜歡叔段而不喜歡莊公。鄭武公病重時,武姜請求鄭武公立姬叔段為太子,被鄭武公拒絕。后來姬叔段與姜氏合謀,準備襲擊鄭莊公。鄭莊公獲悉后派兵討伐,結果姬叔段大敗,逃到一個叫共的地方,所以叔段又叫共叔段。共叔段的后代為了記念祖先,便將姬姓改為段氏。段氏傳到第六世孫,即為著名的賢者段干木。段干木原是晉國人,姬姓段氏,名木,鄭國姬叔段的第六世孫,孔子的再傳弟子,老師就是七十二賢之一的子夏。“三家分晉”之后,他成為魏國人,由于住在魏國的城邑段干(今山西夏縣),所以人們稱他為“段干木”。
在段干木的后裔子孫中,就以先祖姓、名合為姓氏,稱段干氏,后又大多省文簡改回單姓段氏,皆世代相傳至今。
在史籍《史記》中記載了一個意味深長的故事:戰(zhàn)國初期魏國的段干木,學識淵博,但守道隱居不作官。后來魏文侯魏斯專程去拜訪他,他則翻墻溜走,避而不見。但魏文侯仍然對他十分尊敬,每次路過他的家門口,必定下車扶轅行禮,而后而行。段干氏一族,就是這位賢人的后代。在宋朝時期,宋徽宗趙佶曾追封段干木為“善應侯”。不過,人們除了知道如此著名的段干木為共叔段的第六世孫、原先居于晉國以外,還給后人留下諸多不解之謎,即:生卒時間、故里所在、身世事跡、軾廬之年、歸葬墓地等等,皆無考,就連所有的《段氏族譜》中也皆語焉不詳。姬姓段干氏族人皆尊奉段干木為得姓始祖,且不與嬴姓段干氏一族合譜?
遷徙分布
段干氏復姓或是古老的漢族姓氏,但人口總數(shù)在中國的大陸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,在臺灣省則沒有,在宋版《百家姓》中排序為第四百六十六位門閥。段干姓在大陸和臺灣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。據(jù)考證,段干木是我國段干氏的始祖,段干氏與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老子頗有淵源。“段干”本來是戰(zhàn)國時期魏國的一個邑名。根據(jù)《史記·老子傳》記載,老子的孫子名字叫宗,是魏國的將軍,先后受封于段、干這個地方,故而得姓,稱為段干氏。根據(jù)《風俗通》上的記載,段干氏是段干木的后代。而《史記》記載得很詳細,春秋時期晉國人段干木,居于魏國,守道隱居不作官。魏文侯去拜訪他,他翻墻走避,魏文侯仍對他十分尊敬,每次路過他的家門口必定下車。段干氏就是這位賢人的后代。段干姓望族居于扶風郡(今陜西省咸陽縣東)、魯郡(今山東省滋縣西一帶)。